南刀村又分为上寨和下寨,称上南刀和下南刀。现已更名为南林村,但南刀村的这种叫法却没有因更名而被忘却,反而经被人们记得更加深切。南刀村如今也有111多年的历史了。
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在各省(区、市)推荐基础上,经专家委员会审查,拟将下南刀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鼓藏节”是十三年举办一次的苗族节日,是中华非遗文化中的一朵美丽“浪花”,呈现给世人美丽、新奇而动感的世界。鼓藏节又叫祭鼓节,每隔十三年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灵的大典,俗称吃鼓藏,在2006年,苗族鼓藏节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鼓藏节早在夏王朝时期的古三苗国就已经存在,三苗国在与夏王朝的战争中解体,战败的苗族先民在往西南迁徙过程中仍然过鼓藏节。鼓藏节十三年举办一次,内容丰富多彩,既有祭祖活动,又有唱歌、跳芦笙舞、举办传统体育赛事等庆贺丰收的娱乐活动。鼓藏节中诵读的口传历史迁徙歌,是苗族的一部口传史,是研究苗族历史的重要依据。
“二月二”敬桥节这是一个神秘的节日,农历“二月二”敬桥节,是台江苗族村寨一年一度的传统习俗(当然也包括南刀村),也称祭桥节。 至于“二月二”敬桥节的“节日礼仪”活动各个地方或多或少形式上有稍许不同但大体上一致。以南刀村为例,在去敬桥的前一天要准备好一盒糯米饭、数斤米酒、几条煮熟的鲤鱼 ,这是“敬桥”时会用到,相当与贡品;二是对桥进行修葺或装饰,装饰是用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已经剪好的各色插在小竹条上小纸人和带有彩条的竹条拱圈,敬桥时会把它们插在桥的两头,这就是装饰;三是各种颜色的蛋,煮好的蛋不仅给“桥”敬供,也给自家的小孩派发,还要给路过的路人赠送。敬桥的时候,将准备好的肉、蛋、酒、糯米或糯米粑粑去桥头敬供,烧香烧纸,喝酒吃肉,凡是遇到路人或者别的敬桥队伍,都放下酒肉摆在地上,喝个半斤八两,才去敬下一座桥。 苗族敬桥节于2009年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敬桥节是台江苗族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台江苗族模塑民族心理的最佳平台。
“六月六”吃新节,苗语称“脑莫”,每年一次。节日期间,男女才老少都身着节日盛装。特别是姑娘要穿银带花,除了不带银角外,项圈、手镯、亚领、耳环等各种银饰凡有的都戴上。有的还在百褶裙外套上条裙,全身银饰叮铛,鲜艳夺目。节日中,只吹芦笙,但不跳。主要活动有斗牛、斗雀、赛马、游方等。这些活动中,主要是斗牛和游方两项。
苗年,苗历的年之首,英文nongx yangx,苗语称“能央”,是苗族人民的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苗年即苗族新年,过苗年的日期,各地不尽相同,一般在秋收完毕、一年农活基本结束时举行,过苗年一是为了悼念五千多年前在部落大战中罹难的苗族始祖蚩尤,二是庆祝一年劳作的收获,三是祭祀祖宗神灵及苗族视为保护神的枫木、竹木、岩妈、水井等。过苗年的头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把房子打扫干净,积极准备年货,如:打糯米粑、酿米酒、打豆腐、发豆芽,一般还要杀猪或买猪肉等等。富裕的人家,还要做香肠和血豆腐,为家人缝做新衣服等等。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吃年饭,守岁到午夜才打开大门放鞭炮,表示迎接龙进家。2008年6月7日, 苗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没有回应